上海水舍微更新

上海水舍微更新:造景,城市重新生长的开端

上海工业遗产、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网红酒店、服务设施… …这些词都是老码头水舍的标签。如果要给水舍加上新规划、新定位、新公共空间,这些新标签该如何与旧标签相处?6月,水舍酒店暂停营业,也迎来了新改造。三益设计对锅炉房进行微改造,小尺度的改变将成为水舍的新开端,探索新社会语境中的设计方法。

摄影:刘松恺

01.

社会造景

在景观社会中"反叛"

摄影:刘松恺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大尺度地建造呈现出一种新社会关系的"景观"。若干个"景观"堆积,则反向强化快速建造的社会关系,即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定义的景观社会:这里的景观并非"landscape",而是为了图像化(网红)生成的景观"spectacle",是一种表象的"景观",而以物和人为本体的"造景"。

摄影:刘松恺

上海水舍微更新,是水舍更新计划的一部分。

水舍位于上海南外滩老码头新规划区内,原有的三层建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武装总部,十年前增加第四层改造为精品设计酒店。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肌理,增加了耐候钢结构,使用特色表皮材料,与黄埔江的船舶形成工业空间的连结,是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回忆。

今年六月,水舍停业并将停车场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这一功能的改变让工业时代的厂房和老码头现代发展有了"社会造景"的契机。

摄影:刘松恺

位于上海南外滩老码头区域的水舍锅炉房

水舍微更新前场地情况,摄影:刘松恺

本次三益对水舍锅炉房进行改造,营造一个"Mini Stage",是水舍与未来公共绿地的过渡,也是"社会造景"的引言。

建筑师从批判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过往的"社会景观"转变为"社会造景"。

摄影:曹大卫

02.

场地造景

在封闭城市中"流动"

摄影:刘松恺

场地是造景的第一对象。原本的景观社会沉浸于工业遗产营造的浪漫中,以一种图像化的手法强化场所感,失去了时间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