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亚洲区域半城市化会议学术分享项目

导语 | Preface
归去来兮,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无法割舍心中的乡情。折叠世界,荒芜和凋敝的乡村空心化正在不可逆转地让故土和文脉消逝。
?独自务农的老奶奶
是继续静默无言地接受命运的变迁,还是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政策和战略背景下,自发自主、自下而上地改建家园?坐标对准群山绵延中的贵州遵义桐梓县:这里交通闭塞,民众生活距离富足相去甚远。来自北京的景观设计师和徐家村民因为这样的缘分相遇到一起。相比村民热情高涨的房屋修建,营建院落环境成为一个相对超前又具有意义的真题。
?古村新颜
源起 | Origin
2017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52%,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已经逐渐转变为新经济的增长点之一。乡村已经从寄托乡愁,凝聚记忆的传统概念中升级,当代乡村已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着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贵州基地印象:山水环绕 自然村落
?这是西南乡村最普遍的现象成年男子常年在外打工,妻儿老小常住家中
挑战 | Challenge
设计中如何做到真正的"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说服村民接受院落改造与复兴的观念,以双重使用者的服务需求梳理现状场地空间,配合新的人流动线调整,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半私密性的交往空间,是本次设计的核心诉求。
场地背山面田,现状建筑呈南北双排并置,南低北高,高差约为1.5米。此前对于房屋周边用地疏忽管理利用,导致周围植被杂草丛生,道路泥泞不堪。南屋东侧有一大树长势良好,后面成为主要的景观要素之一。
?场地现状
设计师对艺术追求对于土生土长的村民而言微不足道。说服他们接受院落改造与复兴的观念是难点之一,第二是理解人员流线的变化并做出梳理,第三是乡村审美元素的提炼,第四是施工质量的保证。
?院落透视图,给村民呈现未来景象
设计-落地 | Realization
设计之初,像所有设计项目启动时一样,设计师与原住民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经过多次正式、非正式的访谈,设计师发现,除了预料之中要兼顾的乡村生产、生态问题,乡村更有着独有的人情社会。
对3009平方米的范围进行透彻研究,为的是充分夯实设计实施的615平方米。
?院落平面图
尊重地貌肌理:顺应现状高程条件,用台地的方式梳理地形场地,设计既满足院落分割功能又同时可以作为乡土文化展示的院落边界;
核心装置互动:以竹亭景观装置作为半私密性的交流点,激发城乡文化的互动。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保障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同时显露地域风格;
建设材料甄选:尝试复原民间传统的建造工艺,邀请村民来参与原乡原味新院落空间打造。
?空间分析图
?种植分析图
?竹亭种植分解图
主要材料选择与使用:
桐梓青石:桐梓之名源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就有的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渝黔古驿道上的桐梓驿站,这种在当地看似普通的石料,通过精心码放,阴缝干砌成挡墙或是台阶,自有时空流转,地脉延绵的乡土质感。
乡人手制陶罐:数百年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