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悟语(北京站)

材料悟语(北京站)


时间:2010年01月09日 下午14:00—17:00

地点: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主持人:彭礼孝《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参会嘉宾:

崔 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崔 彤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

齐 欣齐欣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胡 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李亦农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设计所主任建筑师

张 华天大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院长

王 辉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董 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总监

饶 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张宝贵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建筑界,"设计与材料"是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建筑师而言,材料是实现建筑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其运用的好坏会导致建造效果的千差万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得当的选材成就成功的建筑。

为更深入地探讨建筑设计材料的运用,《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特以此为主题于2010年第四期推出一期特刊。为丰富深入讨论,杂志社特举办"材料再造"系列沙龙活动。

"材料再造"系列沙龙活动第一辑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都市实践事务所成功举行,该沙龙力邀到崔愷、庄惟敏、崔彤、胡越、王辉、齐欣、张华等十余位北京优秀的建筑师以及材料方面的专家进行精彩演讲。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活动现场

我们采访了一些建筑师,从建筑新锐到功成名就的大师,包括国外的一些建筑师,都普遍反映一个现象——材料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中国建筑师一直在抱怨,对材料、对施工的控制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设计目标。而国外像日本、欧洲,设计师做完方案,有专门的施工团队为你选材料。建筑师只是控制大的效果。中国在这方面很多东西都要建筑师自己去控制和选择去面对很多东西,包括设计师与材料厂商的关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不仅仅是设计与材料的关系,还有整个设计师创造的环境、状态等一些有建议的想法,包括怎么设计师跟材料师怎么合作?除了材料还有施工,怎么合作这些问题。



齐欣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材料再造一方面是一些平时不认为是材料的,例如空气、水等这些东西的再造。有时候是满世界我们没太注意的东西转换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比如说蔬菜,我们想把蔬菜作为材料,就是把它搁在建筑屋顶上,还有助于生产;比如说丝绸,我们完全靠丝绸和光的作用,把原来没有颜色的建筑变成有颜色的;比如说土壤,现在城市屋顶都空着,造成极大浪费,如果把庄稼种上去,解决了保温隔热的问题的同时还能增加绿地率。另外材料也在新陈代谢,这无形中也是一种建筑材料的演变。它的老化给建筑带来一种表情,建筑在伴随这个材料的老化。我在一个项目中用钢板,刚开始剪彩的时候挺好看的,完了以后,它慢慢的从灰色、白色等亮色,逐渐变红,再逐渐变黑。这就是材料本身的老化。

玻璃的特性是可塑性和坚固性。怎么能够把它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比如说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看不见柱子,或者柱子是透明的,你就感觉到好像重力场消失,房子飘起来的感觉。我就是在设想能不能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吹瓶子的技术,突然之间可以吹出三维的任何一种玻璃形状,把它变成一种房子。



胡越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建筑师和材料其实是一个非常天然的联系。人在最原始的阶段,设计者和工匠是一个人,在设计之初,肯定面临着一个材料的抉择,如何掌握这个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造出这个东西来等问题。那时不会出现现这种在材料选择上出现的困境。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大师参与的设计是施工方案,怎么把房子造起来,实际上他们对材料是非常了解的,包括对整个制造建造过程也是非常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由于专业的分工越分越细,人为地在不同行业之间制造了一个隔阂,大家慢慢就远了。本来建筑师是用建筑材料造房子的,结果现在反而对建筑材料不了解了。原来我主要是从创造一个新颖的建筑去考虑材料,现在从本源上看,建筑师对材料的尊重和深入了解,实际上是传统行业对建筑的回归。

我是从1997年开始对材料就比较关注了,当时觉得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发现国外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建筑师,像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可以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后来就觉得材料可能是建筑创作的一个起点。我当时就有就觉得踏下心来,想做点学习。谈不上研究,建筑师基本上是使用材料的角色,而不是发明材料者,顶多是一个借用。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一直比较关注玻璃。刚开始也是订杂志、买书,从里面学了不少东西。后来我借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这个机会,准备了一个3个小时的关于玻璃的课件。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玻璃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对玻璃包括与玻璃相关幕墙、窗户等一些构造和新的技术都有一些了解,这个时候就感觉心里有点底了。于是,我就在几个工程中做了好多玻璃的花样。但后来发现,玻璃做完以后,我心里感觉没一个成功的例子,都是失败的教训。

建筑师需要了解玻璃的什么性能?怎么运用玻璃?我通过准备那个课件和这几年在实际工程中的摸索,现在有点心得了。但是有了心得以后,我反而不敢使玻璃了,因为我觉得玻璃太难控制了。要想用好,想从各个角度看都觉得特别合适,好像不太容易。有很多照片,包括我自己做的项目,看着挺好看,实际上到四周一转,就觉得这个房子好多毛病,而且主要的毛病既不是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也不是造型的问题,也不是细节问题,就是材料问题,对材料不够了解。

还有,国外很多建筑师一辈子对某些材料是非常了解的,而且它的很多作品就是以材料为根基去做,但是在中国,像安藤忠雄这样一辈子就玩混凝土的建筑师,一个人对一个材料特别钟爱的建筑师还没有。所以从中国建筑师的角度上更需要这种回归。中国过去就是一直用木材造房子,但是现在让我用木材造房子,我也说不太清楚。哪种木材什么性质?怎么做?顺着做还是逆着做?有什么效果?包括力学上都说不清楚。所以我觉得对材料的重视,是建筑的回归,也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崔彤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觉得材料问题是一个设计系统的问题。设计系统伴随着建筑师去设计什么东西?选择什么东西?以什么方式去做?我觉得这第一件事。第二就是,有些材料可能我们没有把它当成建筑材料,还有些材料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我一下觉得视野很开阔。

我记得齐欣说,他从金晶玻璃公司回来以后在想,玻璃本身是可塑性的东西,如果拿这点讲的话,玻璃可以和混凝土、土、钢铁相比,只是土和混凝土更易于搅拌。玻璃熔化后和钢铁一样,熔化后它可以第二次进行成形。